所在位置:
与时俱进抓管理  深化改革促发展——在漳卫南局工作时的一点体会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0-06-17 10:16:36 来源:漳卫南运河管理局
打印
     

 

李连生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自1958年成立,至今已历时六十个春秋。六十年来,漳卫南局的广大职工为了管好、用好漳卫南运河,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造福两岸人民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我是1964年到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工作,至1987年调离。若加上在漳河上游局工作的两年多,则先后在漳卫南运河上工作了27年的时间。工作中感受颇多,但体会最深的一条就是河道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形势,以改革促发展。
我调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后,先在沧州地区修防处干了七年的工管科长。当时的沧州处住在南皮县的寨子公社。其任务主要是管理四女寺减河(后改为漳卫新河)沧州地区所辖五个县(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的河道提防,并协助地区搞好防汛工作。
漳卫南运河的堤防管理,按上级规定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在设立局、处、段等管理机构的同时,根据工程任务的大小,分段设置护堤员,负责河道堤防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护堤员劳动在堤,分配在队(当时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的建制,农民都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分配),国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四女寺减河的护堤员按两公里堤段设置一人,每人每月给予10元的生活补贴。
四女寺减河是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大水后初设管理机构,水毁工程的修复、堤防管理和绿化的任务相当繁重,没有沿河社队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行的。但实践中也感到按堤防长度设置的护堤员工作起来有诸多不便之处。因两公里堤段涉及到的不是一两个村庄。护堤员在本村工作尚可,但到外村去组织、发动群众难度就大了。沧州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局领导和地区领导批准,改变了按公里设置护堤员的办法。把堤防管理的任务和绿化收益直接与沿河社队挂钩,提出了“吃粮靠队,花钱靠堤”的口号,直接调动了沿河村庄养护和绿化堤防的积极性。护堤员也由沿河村庄直接派驻。在国家补贴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全处的护堤员由原来的80人增加到200多人,大大促进了堤防管理和绿化工作的开展。在1966年漳卫南局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局领导表彰并推广了沧州处的做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起步,逐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户经营。人民公社的建制及其分配模式不复存在。护堤员也靠承包土地维持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国家几元钱的补贴,已很难调动护堤员在河堤上劳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堤防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对新的形势,护堤员报酬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改革的步伐,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漳卫南局于1981年12月颁布了《河道堤防管理人员联产计酬试行办法》,规定了护堤人员在堤防绿化收入中的分成比例,落实了护堤人员在堤劳动的报酬。《办法》的制定、实施,对稳定护堤员队伍,调动护堤员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护堤员重视绿化而忽视管堤的问题。
为解决堤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漳卫南局聊城处、沧州处先后推行堤防承包合同责任制。合同由管理段和护堤员签订,并经司法部门公证。合同中明确规定,护堤人员要按一平(堤顶平整)、四无(无水沟浪窝、无破堤扒口、无垦堤放牧、无鼠穴兽洞)、两化(戗台弃土畦田化、绿化)的标准管好堤防。在此前提下,才能从绿化收入中按比例分成。1981年11月17日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来漳卫南局检查工作时肯定了这种做法,指出:“搞(堤防)畦田化这可能是你们的发明,还没有看到别的地方搞。我们就是要创造出自己的经验,让中央来推广么”。局领导研究后将“一平、四无、两化”定为全局河道堤防管理的标准和基层护堤队伍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全河系堤防管理的水平。
滴水中可见太阳。本文无意全面论述漳卫南局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但通过这个侧面可以看到漳卫南局的职工在河道管理中克服困难、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面貌,是值得大大提倡和发扬的。
作者简介:李连生,1934年2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50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管理工程专业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历任河北省南皮县团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党校副校长、沧州地区农林局生产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调漳卫南局沧州处任工管科科长;1973年任水电部十三局河道分局工管科长、副局长;1980年8月任漳卫南局党委副书记、代理局长,局长;1987年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93年兼任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7月退休。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