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做的两件事
|
王金玉
我于1960年从学校分配漳卫南局参加工作。1983年提任副局长,后提任副书记、书记,至1999年退休,是在漳卫南局工作任职较长者。退休后,研习书法近20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对已80岁的我来说,这58年来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抓在职教育,二是搞书法创作。
1980年恢复漳卫南局时,全局职工不足1000人,工人成份比例大,新招收了不少学员,再是接近离退休的老同志人数也较多,而行政、技术干部欠缺,这种人员状况很难适应水利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知道科技兴水关键是人才,因此加快速度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是我局至关重要的大事。作为此项工作的领导组织者、实践者深感责任重大。首先开展了青壮年职工“双补”工作,“双补”是指1968—1980年初、高中而实际达不到初、高中毕业程度和技术等级达不到三级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为了“双补”工作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上采取了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人员由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和技术干部中聘任。通过“双补”工作达到高中学历的有310人。我局技术工人通过培训绝大多数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双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第二是对在职职工进行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程度和知识层次,我局自组建初就对职工学历教育给予积极扶持。采取自办班(如经山东省批准的财会中专班)、函授班(华北水院)、委托培训等多种型式组织了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不同岗位的岗位培训。培训专业包括水工、机械、财会、统计、计算机等等。通过抓成人教育有365人获得中专以上学历,近300人通过岗位培训取得上岗证书。在抓岗位培训方面,还包括组织科长、段长和处长等领导干部的培训,突出抓了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党风廉政教育及领导与管理科学。在培训方法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选送干部外出参加地方党校的干部培训班、进修班,集中时间进行脱产学习;二是在职学习,由本局组织专题讲座和短期培训。为了满足职工培训的需要,组织了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自编教材,编写的教材有《河道工程管理》、《闸坝工程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工作讲义》、《职工思想及职业道德》,这都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起到良好作用。
总之,通过狠抓职工教育,改善了职工文化知识结构,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人员,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基于这方面的成就,我局1993年被评为“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本人被评为“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个人”和“全国水利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我局被吸收为第一批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协会会员,本人被任命为“中国水利职工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和“全国水利职工教育顾问”。
为调查了解国外职工教育情况,研究探索我国职业培训的路子,1993年我随《中国岗位培训制度研究》考察团一道赴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门进行了考察。回国后撰写了“赴东南亚考察侧记”,刊登在全国职工教育刊物上,后被评为全国水利职工教育优秀论文。1997年,水利部组织我国有关水利单位和水利院校人员赴美考察水利机械设备及成人教育,任命我为团长带队。两次出国考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很有收获。
工作虽然繁忙,业余时间则是寸阴是竞,定用于书法的研习上,这就是我生做的第二件事。钟情书艺是心语,更是人生目标。退休后即全身心投入,每天总有五个小时不离书案,坚持完成日课。写字已是我的基本生活方式,书艺几乎是生活的全部。面对市场经济的纷涌浪潮和利欲的滚滚红尘,不为外物所动,坚守心中的净土,靠执着坚毅,以书艺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心灵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与追求。我童年得益私塾先生启蒙,初学唐楷,各种书体均攻。研读书论,师承范本,在临帖上狠下功夫。主宗“二王”,兼有多家成份,从米芾到王铎,再到董其昌等大家处受益匪浅。在学习和创作中,恪守传统,追求美态造型,力求作品做到“到位”和“味道”。使书法作品自然流畅,变化丰富,观之有韵。多年自学、探讨并蒙名家执教,余之书尤行草书渐有清健雅致、婉约柔美之气息。在中国书协组织的大赛中入选全国“瘗鹤銘杯”书法展,入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获中国榜书名家精品展优秀作品,获第二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优秀奖(此届全国最高奖项),入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撰写的《临帖杂谈》等文分别刊登在期刊杂志上,部分作品在中国书法报等专业报刊上发表并被艺术馆和收藏家及友人收藏。出版《王金玉书法作品集》。书法于我是一个精神的栖息之地,钟情书法心态是玩,心愿是玩好,目的是养性。做自己喜欢之事即为乐趣,既无意于名世,亦无炊金饌玉之念。所书作品他人喜欢即欣然相赠,可谓相知之乐。作书与做人是统一的,吾之书法追求和谐浑融的境界,也追求内心与人际的和谐,人之间和谐相处,如沐春风,岂不快哉。
|
||
编辑:高专 | |||